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1♂,东海(26°30′N,125°00′E),水深516m,底质软泥,1976.08.28;8♂、11♀(7抱卵),东海(30°30′N,128°00′E),水深365—395m,底质泥质砂,1978.07.01;1♂,东海(26°30′N,125°00′E),水深516m,底质软泥,1976.08.28;1抱卵♀,南海(22°00′N,115°30′E),水深465m,底质中砂,1959.02.17;2♂、2♀(抱卵),南海(19°00′N,112°30′E),水深472m,底质生物碎片及砂,1957.02.17;2♀,2抱卵♀,南海(19°00′N,112°30′E),水深472m,地质生物碎片、砂,1957.02.17;1抱卵♀,南沙群岛(10°30′N,109°40′E),水深332—410m,1994.09.12。
形态描述 头胸甲近圆形,宽稍大于长,表面有颗粒。前胃区有结节,肝区具一微弱突起,后胃区、前鳃区及后鳃区明显,胃区凹陷明显,后鳃区、心区及肠区很凸,额具齿形边缘,分4齿:中央由一“V”形缺刻,分成两枚钝圆形齿,基部联合,侧额齿短,末端钝,与中额齿之间具一深“U”形缺刻所分开。外眼窝齿远离侧额齿,稍凹,且短小。眼窝大,眼柄细长,前侧缘的突起很不明显,无侧鳃突起和颊区突起。
前两对步足长而细,其长节的长度约为末3节长度之和的2/3,长节具末端刺。末对步足相当短小,呈丝状,位于背面,指节呈钩状。
雄性腹部分为5节(第6至尾节愈合),末节(愈合节)基部两侧向内收敛向外凸,形如帽盔。
雄性第1腹肢粗壮,犹如豆夹形,近基部膨大具羽状刚毛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♂ 4.0 4.4
♂ 3.9 4.2
♀(抱卵) 5.2 5.9
♀(抱卵) 4.1 4.9
形态描述 头胸甲近圆形,宽稍大于长,表面有颗粒。前胃区有结节,肝区具一微弱突起,后胃区、前鳃区及后鳃区明显,胃区凹陷明显,后鳃区、心区及肠区很凸,额具齿形边缘,分4齿:中央由一“V”形缺刻,分成两枚钝圆形齿,基部联合,侧额齿短,末端钝,与中额齿之间具一深“U”形缺刻所分开。外眼窝齿远离侧额齿,稍凹,且短小。眼窝大,眼柄细长,前侧缘的突起很不明显,无侧鳃突起和颊区突起。
前两对步足长而细,其长节的长度约为末3节长度之和的2/3,长节具末端刺。末对步足相当短小,呈丝状,位于背面,指节呈钩状。
雄性腹部分为5节(第6至尾节愈合),末节(愈合节)基部两侧向内收敛向外凸,形如帽盔。
雄性第1腹肢粗壮,犹如豆夹形,近基部膨大具羽状刚毛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♂ 4.0 4.4
♂ 3.9 4.2
♀(抱卵) 5.2 5.9
♀(抱卵) 4.1 4.9
生境信息
栖息于365—550m的泥砂或软泥底,7月份在东海可捕获抱卵雌蟹,卵粒大,一个母蟹约有58—70个卵粒,卵粒直径约0.8mm。